內惟生態藝術體驗場工程

內惟生態藝術體驗場工程

內惟生態藝術體驗場工程

內惟生態藝術體驗場工程核心設計構想

一、 水脈絡地景記憶重新連結-【蓮池潭-內惟埤-愛河】

內惟埤原面積超過三十公頃,坐落在高雄市明誠路、馬卡道路、美術館路、及美術東二路之間,是高雄市最大的埤塘濕地。歷史可追溯自兩百年前,為高雄市重要灌溉蓄水埤塘之一,內惟埤與蓮池潭,蔡公埤,愛河相連。

本工程計畫將水脈絡地景記憶重新連結,恢復水文紋理,營造水綠森林原生環境,新植百餘株原生喬木打造森林入口意境,期許提供高雄市民親近並探索內惟水道之場域。

 二、 馬卡綠園道-南北綠帶縫合

縫合成都廣場造成之連續性綠帶斷點,提升綠化面積1280平方公尺,打造馬卡綠園道森林入口景觀,根據農委會林務局的資料顯示,榮登碳吸存能力前五名的樹種分別是相思樹、光蠟樹、台灣櫸、肖楠以及樟樹,本計畫種植原生喬木光臘樹及樟樹合計百餘株,提升區域碳匯(碳吸存能力)。

三、 強化馬卡綠園道與內惟埤水道東西向空間通透性

馬卡綠園道與內惟埤水道區有著1-2m高差的帶狀土堤區隔,本計畫透過土堤破堤及動線規劃減弱空間圍合程度,提升視覺及人行東西向空間通透性,降低舊內惟聚落與園區之視覺及地景隔閡,提升舊內惟聚落與園區之流動性及可及性。

【森林自然水道區】

本區臨近內惟藝術中心白色系建築,整體設計概念為讓藝術中心被自然森林擁抱併融入自然河道,破除既有森林與都市界線,導入自然河道及混生林取代既有成都廣場及道路,縫合馬卡綠園道與密林區合而為一,保留內惟藝術中心北側大草皮,平假日可做為多功能活動區,亦是進入自然河道的森林入口。

自然河道長度約110m,沿著既有道路動線由西向東流入既有內惟埤水道,水道寬度約6m,河道分為2個段落,A水道水深30cm,A到B水道水面高程落差5cm,B水道水深25cm,戲水河道預計可容納465人次。

自然河道周圍種植米高直徑20cm之樟樹、光臘樹之混生林結合園道既有喬木小葉欖仁及紅花風鈴木,營造森林綠蔭氛圍並作為遮陽休憩場所,周圍適當處種植禾本科荒野自然式植栽營造整體自然場域。




【 創造戶外兒童地景式親子休憩場域】

從內惟埤遠眺柴山-龜山-半屏山綿延起伏的地形概念,依據不同體能創造二條不同環形長度150m及200m之Push Bike地景車道,串聯馬卡綠園道既有小葉欖仁隧道空間,提升自然使用舒適度,並於環形車道中介空間打造自然荒野花園原生植栽景觀,使兒童在自然荒野環境中,透過地景遊戲達到感覺統合;為呼應內惟埤所在地高雄豐富濕地景觀,打造濕地鳥樁意象之攀爬設施,增加場域遊憩價值,創造在自然地景中遊戲,在遊戲中學習及成長的戶外兒童地景式休憩場域。


【 創造斜坡3D地景攀岩連結馬卡綠園道與園區北側大草原景觀】

北側馬卡綠園道尾段與大草原景觀地形落差約4公尺,本計畫以柴山攀爬體驗為設計概念,模擬土壤不平整表面及色調、土壤鑲嵌塊石及枯木,創造三維攀爬地景設施區及自然卵石繩索攀爬體驗,另考量一般民眾使用設置自然塊石攀爬階梯,除可連結馬卡綠園道及大草原景觀,亦可創造自然攀爬體驗。



【打造自然迷霧森林】

本區呼應柴山迷霧森林自然環境導入基地內惟河道周邊及密林區,分為南北二區,利用水霧達到都市環境降溫及增加環境濕度-創造動態自然藝術及提升園區夏季環境舒適度,改造面積約7600m2,步道長度約380m。

南區「內惟河岸野花園迷霧森林」自南側成都廣場進入內惟河道,營造都市旅人進入自然地景河道空間體驗,依現地空間氛圍營造都市進入自然三層式景觀序列分別為荒野自然植栽-森林系植栽-河岸野草植栽,分析現地空間日照範圍,界定長日照-半日照-耐蔭區範圍,於外圍營造荒野自然植栽,混植紫葉狼尾草、噴泉草、大葉醉魚草、長穗木、麥門冬,作為旅人進入自然之第一層景觀空間體驗,隨之印入眼簾的為數棵以榕樹為主之森林系喬木,底層混植耐蔭植栽觀音座蓮、姑婆芋、山蘇、長葉腎蕨、波士頓蕨及窗簾蕨,營造森林植感視覺體驗,作為第二層景觀過渡空間,隨之進入第三層景觀空間河岸野草植栽遊走體驗區,設置以鋼板作為邊界之清碎石曲型路徑穿梭其中,並可靠近內惟河岸親近河道。

北區「迷霧森林密林區」自南區「內惟河岸野花園迷霧森林」進入,以帶狀空間體驗為主,透過以榕樹、樟樹為主之喬木姿態及密度定義了本區密林氛圍,底層混植耐蔭植栽觀音座蓮、姑婆芋、山蘇、長葉腎蕨、波士頓蕨及窗簾蕨,營造神秘森林空間體驗,有別於南區1m寬露骨材紋理步道及鋼板清碎石步道,而是設置寬度50cm之露骨材紋理蜿蜒小徑步道營造遊走體驗並避開密林根系。

從柴山迷霧森林自然環境感知到了「迷霧」作為都市進入自然的體驗介質,同時受風力影響時而隱匿時而隱現的特質,可透過自然光線強弱進而呈現視覺可見霧粒子濃薄度,覆蓋於自然時而淺綠時而深綠形成不同景深及層次的綠意,是一種動態的自然生態藝術,似雲似霧,隱顯之間創造不同的視覺空間及體感溫度感受,因而本案企圖模擬自然生態環境,於南北二區分別規劃570顆及337顆噴頭之水霧系統,利用水霧蒸發過程吸收熱量,讓周圍溫度降低之特性達到都市環境降溫及增加環境濕度,水霧粒子在空中蒸發消失而冷氣繼續往下降,讓人處於涼爽而不潮濕的環境裡,全區907顆0.2mm造霧噴頭孔徑,利用水氣粒徑越小蒸發速度越快且降溫效果越好,打造迷霧森林,營造自然森林意境,以自然錯落方式混植荒野自然植栽及森林耐蔭複層植栽,一方面提升內惟埤河道螢火蟲復育環境並呼應河道水域特色,一方面創造動態自然生態藝術環境,進而提升園區夏季環境舒適度,全區設置5處紅外線感應式裝置,以低度維護管理方式滾動式調整迷霧所營造之自然生態藝術生境。


 

自然迷霧森林設計階段3D概念圖01                                                                          自然迷霧森林設計階段3D概念圖02

 

自然迷霧森林設計階段3D概念圖03 (未落實)                                                         自然迷霧森林設計階段3D概念圖04                                       


 

 

 

 



影片介紹  ▎內惟生態藝術體驗場工程_自然迷霧森林